• 回眸华夏英姿 绽放中华之魂
  • 信息来源: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27    阅读量:
  • 回眸华夏英姿   绽放中华之魂

    作者:51602 冯淑珍
    指导老师:李梅兰


           锦绣华夏五千年,顾眸流盼,悠悠华夏,浩浩汤汤。生命的旋律热烈激昂,中华之魂绚丽如花。
           回眸华夏风姿,一曲京剧,唱出职守之忠。
           盛世流火,青衣小旦,舞台上咿呀浅唱,婉转低回,将悲欢离合化为一曲绕指柔情。京剧,中华文化的瑰宝,在千年岁月涤荡中不改璞玉光华。她拥有黛玉弱柳扶风般的多愁善感;她拥有丽娘“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的气概;她拥有虞姬无怨无悔的深情;她拥有武后如牡丹般的国色天香,富贵花中之王的帝相。这便是我中华文化之根——“忠”。京戏演员们通过他们的方式,阐述了我中华忠于职守的根本,用京剧独特的魅力包容并蓄,走向一片姹紫嫣红,让华夏风姿,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           回眸华夏风姿,一双玉箸,诠释中华之义。
           它是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只奇葩,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特色,拥有其不朽的品格与无限的魅力。虽身有七寸,但一头为圆,一头为方,圆象征天,方象征地,对应天圆地方的筷子,是我华夏儿女对人和世界的理解。使用时,它讲究配合协调,便与中华文化的太极阴阳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太阳是一,阴阳是二,阴阳两会,合二为一,这是华夏儿女独有的传承。
           玉箸之内涵,追溯甚远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中载有:“昔者纣王为象箸而箕子唏。”又有《礼记·曲礼》载“羹之有菜者,用梜。”早在商纣王时已有“箸”的出现,经过千年沉淀,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里,它远远超出了食器与饮食文化的范畴。虽于三至七世纪传播至日本、韩国等地,但筷子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,是中华文化之根——“义”与“和”,与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义,与外界文化相互化成的和。它同刀叉相比又有种母性的温柔,是一种力量,而非一种冲动,深富‘和为贵’的寓意。筷子是“阴阳两会,合二为一”的内蕴,是“和为贵”的精神,更是用它的存在,绵延千年的文明。
           回眸华夏风姿,一器云华,品味宾客之礼。
          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,深深植根于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,积厚流光。而茶道精神有与其不谋而合的默契。在儒家里,茶道精神体现着大师的人中庸之道;在道家里,茶道精神便是“精与俭”的灵魂;在佛家里,茶道精神则是“修身·悟”的过程。在生活中,也有着它的绝妙。一次,大师林清玄与于丹煮茶论人生时,于丹大师曾提到过:人活在世上有三种境况。第一种,如鸡蛋,水煮之后,内心渐渐生硬不再灵动;第二种,如胡萝卜,水煮之后,逐渐变软化泥,是世俗圆滑,随波逐流之辈;第三种,如茶,水煮之后,茶叶逐渐舒展,散发着清香这便是中华文化之根——“礼”。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大师用茶尽待客之道,现宾客之礼。茶,在各派大师的体系里有不可或缺的魅力。综上所述,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,是茶文化的灵魂,更是深层次的体现出我华夏儿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共续。芳香馥郁,沁人心脾,这千年的香气缭绕在你我的周围,经久不息。
           回眸华夏风姿,是京剧曼妙的风姿,展示着忠于职守的力量;是玉箸方圆的风姿,体现着义于世界的担当;是云华留香的风姿,印证着宾客之道;更是我华夏儿女自信的风姿,昭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信仰。
           回眸华夏风姿,传承千年风韵,绽放中华之魂。






    供稿 | 冯淑珍
    审稿 贺红山
    编审 曾丽娜
    编辑
     柏雪  文静祎
     

    Copyright ©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20011007号

    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