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从指尖流走的三个千秋
  • 信息来源: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29    阅读量:
  • 从指尖流走的三个千秋
    作者:51602 冯淑珍

           我欲穿花寻路,直入白云深处,浩气展虹霓。
    ——题记
    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在人生这条雄关漫道上跋涉,总是要寻得最终的目的地和归宿。尤其在懵懂又憧憬的年岁里,更容易去往心之所向的彼方。因偶闻“金风玉露一相逢”的浪漫,又细听仓央嘉措的《见或不见》,在逐渐感悟张爱玲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上面爬满了虱子”的凄美。我的归宿,冥冥之中就与文学有了牵绊。在求学的路途中,与文学社渐渐立下了交集,三年过去了,心境变化仿若度过了几个千秋,似煮酒烹茶,愈发的醇香清冽,让人难以忘怀。
     
    第一个千秋:文学是浅藏在齿间的浪漫
           绵绵细雨画风的季节,有着缱绻迷人的魅力,我与文学社初遇的那一天,便是诞生在这样的季节里。虽然如此,但心中是颇不宁静的,陌生的人群,陌生的事物,唯不变的还是那熟悉的字里行间。那段光阴,我喜欢上外国文学,而痴读着亚历山大小仲马所写的《茶花女》,深深折服于玛格丽特纯洁又高尚的心灵,同时也惊叹着西方文化!而入社的面试便是让我将最近阅览的书籍分享给大家,就这样,我与文学种下了因!
     
    第二个千秋:文学是萦绕在指尖的温柔
           在度过了平平淡淡的入社初期,便迎来了入社中后期。在学姐学长的引领下,我渐渐从原来的一无所知变得从容大方,也从原来的手足无措变得从容不迫。尤其是在待人接物上和文学交流中,变得落落大方。每月的社内月稿、每次的作文大赛,在不断的磨练中,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风。
    从一开始的泯然众人到现在的渐有风骨,要多谢于文学社前辈的督促与栽培。文学本是通过不断的练笔与交流经验,才逐渐得以相容的一种形态。我们开展的社团活动、文学沙龙都很好的利于大家的创作。我的两篇作品《今年花胜去年红》和《何以解忧,唯有诗意》便是经历多番的斧正,才得以有卓越之姿,也因为不断吸取余秋雨大师的泰然、王国维大师的怡然、易安居士的心态动荡,才有了后期参赛不断传来捷报的欣然。这便是文学给予我的温柔之花,在我心中盛开,温柔了我磨练的岁月。

     
    第三个千秋:文学是凌驾长空的信念
           在春天相遇,那就在夏天告别吧。文学社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,掌舵之人变成了我,鄙人倍感荣幸!恰逢新时代之风,引领着有着同一梦想的文学伙伴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。
           凭着团结不懈的信念,我们一起完成了校刊。那些个不分日夜的辛苦,不知疲惫的心灵,是文学给予我们的礼物;凭着积极创新的信念,我们一起完成了全校的推文创作,举办读书笔记分享会,开展辩论赛,创立QQ交流平台以及推出中华传统文化之节气海报,受到学校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,自身的文学素养也不断的得以提升,这是文学给予我们的奖励;凭着红日初升,其道大光的信念,我们一起完成了文学社的新生。道师与祁师的融合,濂溪和蓝窗的统一,便构成了如今文学社的旭日东升!文学永远是不断进步的,却也永远是相互兼容的。余秋雨先生曾有言:“学术无界,文化无墙,永远不能画地为牢。”是想让世人都明白,文化虽有不同,却始终互促互通。我们与文学打交道,应该要保持一颗通达的心啊!这便是文学赐予我的果。
           三年过去了,与文学社的缘就像是:一不小心,荷叶的微微颤动,水滴就滑落到水中,化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,如同梦境,逝者如斯,怅然无奈,依依难舍。可与文学的缘,仿若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之中或是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。尽管如此,我始终坚信文学社是我与文学的心灵桥梁,它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,也是我最美好的回忆,便把它刻印成铭文,记在我的心碑之上,永远封存。
           笔上难写心上情,到此搁笔到此停。预祝文学社日后同风而起,扶摇直上!



    供稿 | 冯淑珍
    审稿 贺红山
    编审 曾丽娜
    编辑
     柏雪  文静祎
     

    Copyright ©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20011007号

    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