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洞庭之南,潇湘之浦
  • 信息来源: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0-16    阅读量:
  •  洞庭之南,潇湘之浦
    作者:51601班刘皓
    指导老师:李梅兰
     
           “一粒光溅到潇水中,水面就有了疏影;一滴墨滴落永州,潇水便添了诗情;一织丝径穿柔情,永州古城,爽朗着清风画意。”永州这位浸透潇水神韵的南方佳人,厚植于永州大地。
           永州,以一股磅礴之力,穿越古今,汲取天地之灵气,贯穿山河。有美人兮之柔情,有君子兮之气概,一水一城便垒成了潇湘永州。
           100年前的这里,硝烟弥漫了潇水,为了驱逐黑暗、争取光明,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,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。潇湘之水滋养下的蒋先云、李达、李启汉、柏忍等用年轻的生命书写“敢叫日月换新天”的革命勇气。
           98年前,一艘红船从嘉兴南湖扬帆起航,停驻在湖心岛上的烟雨楼前,一群青年怀着救国救民,寻求真理的信念,积极投身中国革命,在南湖的一条小船上孕育了生命的希望。这潇湘水怎能不跟紧救亡图存的步伐?永州热血青年,奔赴战场。
           84年前,一条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路,一段用一年时间书写的历史传奇,一个伟大政党坚持革命斗争,一支军队义无反顾地追随革命火种,岷山千里的积雪与三军过后的笑颜成了牢固的历史逻辑。潇湘之水跟着革命的坐标,被激励着、鞭策着向前进。
           81年前,一群孩子守着轨道,看着火车冒着白烟呼啸而过,感受钢铁巨兽带来的惊喜和紧张,那一趟趟奔驰的列车,让无数背上行囊的游子走向世界。这是城市兴起的起点,也游子是对先进文明的向往。
           23年前的这里,“信息化时代”大潮的登堂入室使全世界人得以打破时空的限制,实现零距离交流,“信息化”以光的速度侵入着人的思想,随着血液灌输到身体的各处,科技进步显神奇。
           9年前的这里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已悄然在百姓心里生根发芽,浸润着血脉的生生不息……
           而这潇湘之水,任凭时代如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之变化,也始终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姿态展望未来,奔流不息。
           山水烘托了人杰,人杰也烛亮了山水!一个人的坚持叫操守,一群人的坚持叫法则,若是再加上时间的演化和水土的滋养,使生活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,也就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,而方式便成了文化。潇湘水融化了湖湘文化,惟楚有才,潇湘水岸边人才辈出。
          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谪居10年,写出了名扬千古的《永州八记》和《捕蛇者说》等名篇。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永州江永县一带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“女书”,是人类历史上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。唐代文学家元结、“草圣”怀素,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,书法家何绍基等历代名人为永州留下了大量的诗、铭、书画、崖刻,给永州增添了无穷神韵。
         “凌洞庭之洋洋兮,泝湘流之沄沄。”柳宗元乘船过浩淼洞庭,风动桅樯,扬波旋流,舟行艰难。这不屈的毅力,伟大的决心,成就了他“谓其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人生格局。这潇湘之水滔滔不绝,大江东去,浪淘尽,只为风雨过后的那抹骄阳,这抹骄阳折射出潇湘人的百折不挠。
           周敦颐以一股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的清流之气荡漾在潇水之上,那一弯潇湘水有了莲的高洁伟岸,敦颐的山竹之志,便存有仙风道骨,汩汩而流。
           于是,便有了赵应云精准帮扶农村小微企业时不屈不挠的毅力;便有了廖仁旺挑着农民的“干货”上北京时坚定不移的决心;更不乏刘雯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的清雅气质。
         “两山”理论践行至今,政务生态优化,自然生态改善,永州这棵梧桐树,何愁唤不来金凤凰?只需看一看身边的阳光、空气和水,你就会豁然开朗。
        身处江南,那一湾潇湘水,更多的时候,以一种温婉文静的面目存在。
    潇湘之水滋养下的永州青年,以一种向上的精神奔流到海不复回;以一种爱国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;新旧更替,江山代有才人出,永州青年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数百年;初心不改,长风破浪会有时,永州青年以一种进步的姿态直挂云帆济沧海!





    供稿 | 刘皓
    审稿 贺红山
    编审 曾丽娜
    编辑
     柏雪  文静祎
     

    Copyright ©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20011007号

    展开